精选内容
-
了解动态血糖仪
动态血糖仪是近10年上市,特别是近5年流行的血糖监测设备。严格来讲,检测的是组织间液葡萄糖数值来代替血糖数值。随着技术的进步,检测的准确性也是大幅度提升。尤其是,硅基,微泰,欧泰这三个品牌。进口品牌~雅培,目前在我国应用相对较少。动态血糖仪通过一个探头(探针),固定粘贴在皮下(胳膊或腹部),可以每5分钟检测血糖值,提供连续变化的血糖曲线。一般一个探头的寿命在14天左右,价格100-200不等。传统指尖血糖仪只能作为抽查方式检测血糖,通常为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或夜间3点。动态血糖仪,可以在不需要扎手指的情况下,实时检测血糖,特别适合捕捉潜在的无症状的低血糖,尤其是夜间血糖。对于降糖力度大,特别是用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的患者,低血糖风险高,更适合用动态摸索血糖变化,指导降糖方案。目前检测技术已经大大提高,不像最初经常不稳定。现在动态血糖仪检测的数值非常可信。当然,当动态血糖数值偏高,或偏低但没有低血糖症状时,建议用准确的指尖血糖仪进行核对。偶尔,睡觉或洗澡时候,探头被压到或者温度改变,数值可能出现波动。患者在使用过程也可以自行摸索到这个规律。一般来说,可以在血糖相对稳定状态的时候(空腹,餐前,睡前,非进食,非餐后3小时以内),核对动态血糖仪数值和指尖血糖仪的差距,指尖血糖仪推荐罗氏,拜尔、强生、鱼跃的也可以。①正确佩戴,仔细看佩戴视频②数值异常时,指尖血糖仪核对③避免过度焦虑,动态血糖仪是导航功能,不是纪律委员功能,血糖偏高不要紧,后续跟专业医生沟通,调整降糖方案即可。④儿童使用,要注意安全性⑤探头故障,及时联系官方售后①初次发现血糖偏高,了解日常血糖变化情况②需要评价降糖方案的效果,实时调整降糖方案③需要捕捉或排查有无低血糖发生,需要关注夜间血糖④1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大,降糖方案调整难度高,建议长期佩戴⑤了解各类食物对于血糖的影响
杨雪阳医生的科普号2025-08-0458
0
1
-
如何评价降糖方案是否适宜?
当下,降糖药物种类繁多,新药层出不穷。近10年出现的新型药物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如GLP1受体激动剂类(司美格鲁肽),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GCK激动剂(多格列艾汀),胰岛素周制剂(依柯胰岛素)等。不同医院,不同内分泌科医生所制定降糖方案也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那么,如何评价降糖药的合理性?以下是我的个人经验。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胰岛功能状态,基础健康情况,糖尿病并发症等多个方面均会纳入考虑,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总体而言,好的降糖方案不仅可以控制高血糖,也应该绝对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尤其是年龄体弱,使用强效降糖药(如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的患者,应该避免低血糖。糖尿病人的体重管理非常重要。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建议使用具有减重效果的降糖药,如二甲双胍,GLP1,SGLT2等。对于体型匀称,尤其是体重指数偏低的病人,建议考虑使用不会导致体重进一步下降的降糖药。如格列美脲,西格列汀,阿卡波糖,吡格列酮,多格列艾汀,胰岛素等为代表的降糖药物。就目前降糖药应用方面,我发现大量的消瘦患者还在使用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主要是二甲双胍,SGLT2i,甚至GLP1RA。尽管SGLT2i具有保护心肾作用,减少或治疗心衰作用,仍然要注意体重下降的风险。体重下降带来的是乏力,免疫力低下,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有发现糖尿病合并消瘦人群,会增加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风险。二甲双胍是最经典的容易引起胃肠道不适的降糖药。老年人,身体虚弱或营养不良的病人在用二甲双胍需要特别关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尽管二甲双胍是一线降糖老药,也不是人人可用。阿卡波糖也是容易引起腹胀,排气增多,如不耐受,则不建议继续使用。周制剂~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也是非常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的降糖药。老年人,体质虚弱的,基础疾病多的,或已有胃肠道疾病,应该谨慎使用。部分新型药物对于心血管和肾脏具有保护作用,主要是以达格列净和司美格鲁肽为代表。应该选择适合的人群,用药过程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一些降糖方案,降糖药物种类>4种,服药频次多,有的还需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联合周制剂。不仅花费大,而且服药麻烦。降糖方案过于花哨,老年人非常难掌握。我们医生在制定降糖方案的时候,必须考虑病人能不能正确用药。常见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二甲双胍~胃肠道反应,消瘦阿卡波糖~排气增多格列美脲~低血糖胰岛素~低血糖,皮下硬结,体重增加达格列净~泌尿系感染,外阴瘙痒,龟头真菌感染,消瘦,酮症酸中毒司美格鲁肽~胃肠道反应,抑郁,闭经市场流通大部分降糖药(野药除外),都没有发现本身对于肝肾功能的损伤,但已有肝肾功能损伤,很多降糖药受到限制。例如,二甲双胍,达格列净对于肾功能有相对较高的要求。严重肝损伤患者,推荐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为好,但需要注意避免低血糖。
杨雪阳医生的科普号2025-08-0460
0
0
-
空腹血糖增高怎么办?
糖甲大院2025-08-0436
0
1
-
糖尿病友必看!做到这 5点,并发症近不了身!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这是医生最常对糖友说的一句话。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60%最终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更是让无数人生活质量骤降。但你知道吗?80%的并发症其实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完全避免!今天,我们总结了临床专家反复强调的5条“黄金法则”,照着做,让并发症绕道走!1.控糖只是第一步?吃对饭比饿肚子更重要!“糖尿病=不能吃主食?”错!真正伤人的不是米饭馒头,而是你吃错了顺序。?黄金饮食法则:先吃菜,再吃肉,最后碰主食:蔬菜纤维能延缓血糖上升,实验显示可降低餐后血糖峰值30%。警惕“隐形糖衣炮弹”:无糖饼干、果蔬干、风味酸奶可能含大量代糖或添加剂,反而刺激胰岛素抵抗。每周吃够25种食材:彩虹饮食法(红橙黄绿紫)能补充花青素、铬元素等控糖营养素,哈佛大学研究证实可降低并发症风险47%。医生提醒:别再用“少吃”惩罚自己,学会聪明搭配,血糖稳了,营养还不掉队!2.每天动30分钟胜过吃一大把药!“没时间运动”是最大的谎言!碎片化运动同样有效。?懒人运动处方:饭后百步走:餐后30分钟快走15分钟,血糖增幅比坐着不动降低50%。碎片化抗阻训练:靠墙静蹲1分钟、提踵20次(踮脚尖),每天3组,肌肉量提升=天然“胰岛素泵”。避开雷区:空腹晨练易低血糖,黄昏运动降糖效果最佳(16:00-18:00)。患者案例:56岁的张阿姨靠每天跳广场舞+做家务,糖化血红蛋白从9.2%降到6.1%,医生都惊呆了!3.血糖仪不会说谎!这些数字必须刻进脑子里“测了血糖就行?”错!忽略这两个关键指标,等于白测。?监测红黑榜:红榜指标: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黑榜陷阱:只测空腹血糖(漏掉餐后高峰)同一手指反复扎(组织液影响结果)试纸过期未察觉(误差超20%)小技巧:用手机设置“血糖闹钟”,记录饮食运动,3个月就能找到专属控糖规律!4.?熬夜比吃糖还可怕!23点前睡觉是道“生死线”“睡不够”正在偷走你的胰岛素敏感性。?睡眠修复计划:23:00-1:00必须入睡:这段时间生长激素分泌达峰值,帮助修复胰岛β细胞。卧室改造成“睡眠圣地”:温度调至18-22℃(低温促进褪黑素分泌)遮光窗帘+白噪音机(模拟山洞环境)睡前1小时不玩手机(蓝光抑制褪黑素)研究数据:连续3天睡不够6小时,空腹血糖升高23%,胰岛素敏感性下降30%!5.坏情绪是并发症的“帮凶”!“气到血糖飙升”不是玩笑话!?情绪急救包:10分钟情绪释放法:生气时深呼吸(4秒吸气+7秒屏息+8秒呼气),皮质醇水平下降40%。建立“控糖社交圈”:加入病友群,孤独感降低67%,用药依从性提升2倍。定期心理体检:焦虑抑郁会使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增加2.3倍!患者心声:“自从开始写控糖日记,我发现不是糖尿病控制了我,是我选择了如何与它共处。”写在最后糖尿病是“终身伴侣”,但并发症绝不是“命中注定”!从今天开始,把这6条刻进生活,你完全能活出比健康人更精彩的人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科普号2025-08-0482
1
2
-
别让达格列净“副作用”偷袭!预防处理全攻略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是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物,通过抑制肾脏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以降低血糖。SGLT2i的临床获益代谢改善作用(1)降糖疗效单药治疗:降低HbA1c0.5%~1.2%,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联合治疗:与二甲双胍联用可进一步降低HbA1c0.4%~0.8%;与胰岛素联用可减少胰岛素剂量5.9~7.89U/天。(2)体重减轻平均降低体重1.8~3.0kg,主要减少内脏脂肪。(3)血压与尿酸调控收缩压降低3~5mmHg,血尿酸下降46~56μmol/L,痛风发作风险降低40%。心血管获益??SGLT2i通过多重机制(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降低11%~14%。心力衰竭住院风险:降低30%~35%。全因死亡率:降低13%~17%。肾脏保护作用??SGLT2i通过降低肾小球囊内压、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延缓肾病进展:蛋白尿减少: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下降30%~40%。终末期肾病风险:降低34%~44%。达格列净4大用药风险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风险??从作用机理来说,达格列净通过增加尿糖排泄发挥降糖作用,因此服用此类药物,如果出现尿葡萄糖升高的情况,不必担心,这是药物发挥作用的正常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糖分是滋养细菌,真菌生长的“好营养”,因此,服用达格列净时,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风险。??临床数据表明,服用SGLT2抑制剂类药物,总体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风险比安慰剂组高约3倍。一项涉及4.7万人的临床荟萃研究发现,相比男性,女性服用达格列净带来感染的风险更高(男女风险比分别为2.51和4.15),其中女性最常见的感染是外阴念珠菌感染,而男性则以包皮龟头炎症更为常见。??当然这种感染风险也不是绝对风险,通过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用清水进行局部清洗(应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用品),积极控制血糖等干预措施,就能够大幅降低用药带来的感染风险。如果感觉出现瘙痒,排尿不适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一般经过治疗,这种服药带来的感染问题,也都可以完全治愈,不必过分担心。酮症酸中毒风险???酮症酸中毒相比泌尿系统感染风险的发生率,要低得多,但如果比起严重程度,酮症酸中毒带来的风险却是非常大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酮症酸中毒通常发生在血糖超高的状态下,但达格列净可能会引发“血糖不高的酮症酸中毒”问题,这有时候会影响对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识别和判断。???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合并使用胰岛素过程中,胰岛素突然减少或停用;在用药过程中,禁食或严格保持低碳水饮食;重大手术后;急性疾病发作期;或过度饮酒后,如果此时服用达格列净,都会增加酮症酸中毒的发生风险,应该注意做好风险监测。???酮症酸中毒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疲劳,呼吸急促等典型症状,并出现酮体的急剧升高,应该注意尽早识别,并及时干预。用药期间,注意保持充足的水摄入,同时避免过度饮酒和极端碳水限制,如果需要手术的,术前48到72小时应停用达格列净。营养不良消瘦风险???达格列净通过增加尿糖的排泄来降低血糖,这样的作用机理在促进糖尿病患者排糖的同时,也促进了热量的流失,因此,服用达格列净,也会带来体重减轻的效应。???对于肥胖型的患者来说,这种体重减轻效应是一种获益作用,能够有助于改善肥胖问题,但对于某些身形消瘦的糖尿病患者,以及高龄的老年人来说,这种热量流失,可能就会带来营养不良,过度消瘦的风险。???临床研究数据表明,达格列净长期服用,能够使用药者的体重平均降低2.6公斤,同时还可能会对肌肉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肌肉量的减少。因此,对于老年患者,体重偏瘦的糖尿病患者,有肌少症风险的患者,营养状况不佳的患者,食欲下降的患者,使用达格列净这个药物,都需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消瘦和营养流失风险。???建议上述人群在用药期间,要注意监测体重变化,在饮食中注意增强优质蛋白的摄入,同时注意加强力量训练,保持肌肉质量,如出现显著的消瘦或无原因的体重下降,应及时就医诊察原因。急性肾损伤风险???从作用机理以及临床适应症来看,达格列净无疑是一个“护肾”的药物,但其抑制肾脏葡萄糖重吸收的药理作用,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会影响肾功能。???一项荟萃分析研究显示,使用达格列净等SGLT2抑制剂类药物的患者,总体上降低了23%的急性肾功能损伤的风险,但在某些高风险状态下,药物可能会增加急性肾损伤风险,这些高风险状态包括体液严重不足,合并使用利尿剂类药物,高龄患者等。???因此,对于一些高风险患者,在用药初期建议要做好肾功能的监测,同时服药期间,应注意合理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在出现腹泻,呕吐等可能引发机体脱水的急性疾病期间,应停用药物,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结合情况,慎用达格列净。???总而言之,我们对于达格列净的用药获益和风险,都要做好充分评估,在用好这个药物的同时,也要了解它潜在的用药安全性风险,在生活中做好调理干预,才能够更好地保障用药安全,让药物安全地为我们的身体疾病调理做好服务。长期服药的3要3不要3要:避开副作用的核心法则??要防感染——泌尿生殖道是“重灾区”???达格列净通过抑制肾小管SGLT2蛋白,促进尿糖排泄(每日排糖约80g)。???但尿液中高浓度葡萄糖会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导致尿路感染和生殖器感染(霉菌性阴道炎),女性风险比男性高3倍。应对策略:??每天喝水1.5~2升,稀释尿液冲刷细菌。????注意私处清洁,穿棉质透气内裤,避免久坐潮湿环境。????警惕信号:尿频、尿痛、外阴瘙痒时,立即就医。要补碳水——别让身体“断粮”生酮体????达格列净可能增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风险,尤其是极低碳水饮食(<100g/天)。???其机制为:尿糖排泄过多→身体误判“能量不足”→加速脂肪分解→产生大量酮体。应对策略:???每日摄入至少150g碳水化合物(如1碗米饭≈60g)。?????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深快时,立即测血酮并就医。?要护肾——用好“双刃剑”的关键??达格列净虽能延缓肾病进展(降低终末期肾病风险40%),但可能因血容量不足导致急性肾损伤。护肾行动:??定期查肾功能:每3个月监测eGFR、血肌酐。??纠正脱水:腹泻、大量出汗后及时补充电解质水。3不要:这些误区正在拖垮你的身体不要自行停药——血糖过山车更危险??达格列净的半衰期约12.9小时,突然停药可能引发血糖反跳性升高,心衰恶化风险增加(对合并心衰患者尤其危险)。不要忽略联用风险——低血糖??达格列净单用低血糖风险低。用胰岛素时,低血糖风险飙升6倍。?不要挑战禁忌人群——这些糖友碰不得绝对禁区:1型糖尿病:DKA风险极高。??透析或eGFR<30:药物无法有效排糖,反加重负担。?相对慎用群体:孕妇/哺乳期:可能影响胎儿肾脏发育。反复感染者:半年内尿路感染≥2次者禁用。??
上海市华山医院内分泌科科普号2025-08-0421
0
0
-
认识早发糖尿病(<40岁)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患者人数的90%左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存在营养过剩。长期摄入高热量食物(聚餐,夜宵,饮酒),加上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熬夜等多重健康危害因素,糖尿病发病人数剧增,成人患病率已经超过13%。然而,2型糖尿病也出现发病年龄提前,呈现年轻化趋势。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心血管死亡风险,不仅和血糖控制情况有关,还和糖尿病病程有关。因此,早发糖尿病患者在步入老年阶段,糖尿病并发症的患病形势非常严峻,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因此,对于早发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控制血糖,同时也要管控除血糖以外的其他健康危险因素,包括血压、血脂、体重,吸烟,饮酒,熬夜等。血糖仅仅是危害身体健康(或增加心血管死亡或肿瘤风险)的一个因素,仅血糖控制达标,远远不够。对于合并肥胖患者,必须强调管控饮食的重要性,但也不能走极端。低碳+高蛋白饮食,虽然可以有效管控血糖水平,但存在很多潜在的危害,其长期获益证据也仍然缺乏。低碳饮食可能导致日常精力不足,疲乏、头晕,工作效率下降。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脂肪分解增加,酮体生成增多,也可能对机体能量代谢、内分泌激素及营养产生不利影响。高蛋白饮食,导致肾脏负荷增加,可能加重已有的肾病。高蛋白食物也可能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很多患者对运动存在误解,运动本身可以带来心血管获益,也有助于减重,减轻胰岛素抵抗。但是,发现血糖偏高,单凭运动或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去降血糖并不可取。在饮食管控和适度运动基础上,血糖如果控制不佳,需要启动降糖药物治疗。对于肥胖患者,尽量选择不伤关节的运动。增肌的无氧运动可以起到增肌作用,但运动强度偏大,要权衡个人身体素质情况,循序渐进。应该以个体化为中心指导原则,而不是盲从,哪个药是新药、贵药,哪个药别人用了效果好就跟风。①有胃肠道基础病的,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和司美格鲁肽,这三类药物需要谨慎使用;②抑郁患者,司美格鲁肽类别的药物需要谨慎使用;③容易泌尿系感染的,达格列净类药物不适用;④对消瘦体型,或匀称偏瘦体型的中老年患者,启用二甲双胍、达格列净及司美格鲁肽类(降糖+减重作用)药物需要谨慎。⑤除了降血糖以外,如果合并有心肾并发症或危险因素,可以优选具有心肾保护作用的降糖药。①传统上,3种以上降糖药物,最大剂量使用,血糖仍然控制不佳,就是启动胰岛素治疗的时机。②随着医学进步,对于血糖控制差,尤其是新发糖尿病患者,需要第一时间启用胰岛素,修复胰岛功能,随后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和胰岛恢复情况,可以改用口服药长期控制血糖。③胰岛素治疗不存在依赖性,但对于胰岛功能差、糖尿病病程长的患者,必须依赖胰岛素救命。④由于新药的出现,特别是达格列净类药物,在胰岛功能差的患者中使用也可以起到良好的降糖效果,但是存在潜在的酮症酸中毒危险,治标不治本,不推荐用。应该半年左右复诊。除血糖外,肝肾功能血脂,眼底照相,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血压等指标需要定期检测。部分高危人群,还要查心电图,颈部血管超声,颅脑核磁共振。除此以外,肿瘤疾病相关检查在中老年人群,也应该每年做一次筛查(胸部CT,肝胆胰超声肿瘤标志物等)。①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②监测血糖,不仅测空腹,还要测餐后血糖③如何均衡饮食营养和适度运动④降糖药的正确服用方法,服用时间和剂量,部分药物要求餐前服用⑤如何应对低血糖中草药不能降血糖,但在改善糖尿病症状或者并发症方面可能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肝肾功能,注意有没有一些身体不良反应。糖尿病属于慢性病,一经发现,或即便糖尿病早期,理论上不存在绝对的逆转,也不谈治愈。干细胞疗法或者细胞移植也仅能作为探索性治疗,具备一定的修复作用,也不涉及治愈,潜在的副作用还属于未知。在发病较早,血糖水平轻微偏高的,通过改变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可能出现糖代谢显著改善和稳定。2型糖尿病没有进行疾病严重程度的分期。从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阶段。①胰岛素抵抗:血糖正常,但体重超标,空腹胰岛素升高,糖水负荷后胰岛素峰值高,峰值延迟。此阶段容易低血糖,尤其是餐后3-4小时。②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空腹>5.6,糖水1小时>8.6,糖水2小时>7.8。如未做糖水,可参考:指尖餐后1小时血糖>9,指尖2小时>8。但未达到糖尿病标准。③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血糖明显升高,达到糖尿病标准(任选其一即可达到糖尿病诊断)。空腹血糖>7,餐后或随机血糖>11.1:;糖化血红蛋白>6.5%,糖耐量试验1小时>11.6,2小时>11.1。④胰岛素抵抗不明显,血糖明显或继续升高:此阶段胰岛素抵抗和分泌减少共存,血糖水平继续恶化。⑤血糖显著升高:如空腹血糖>10,餐后或随机血糖>20,糖化血红蛋白>9.0%。此阶段也经常发生于首次发现糖尿病患者。如伴随肥胖,近期高碳水饮食,有部分恢复胰岛功能的希望。如已经出现明显体重下降或消瘦,则说明糖尿病潜伏时间过长,胰岛功能损伤惨重,后续可能需要多种口服降糖药或长期胰岛素治疗。⑥血糖控制差,合并轻微糖尿病特异并发症: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糖尿病肾病。此阶段需要特别重视,避免并发症加重。⑦血糖控制差,糖尿病病程长,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心脑血管并发症。治疗效果差,花费高,生活质量差,预后差。①尽管糖尿病属于常见病,但优化血糖控制,防治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对内分泌医生也是一种挑战。②糖尿病是长期持久战,需要医生和患者长期合作和有效沟通,降糖方案需要动态调整。③糖尿病对医生和患者均提出了挑战。医生需要更新知识库,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不可照本宣科。患者需要提高自律,饮食管控非常关键,有个人特殊情况及时和医生沟通。④糖尿病不谈攻克,而讲控制,不需要惧怕。在这一场持久战中,个人的努力占据主导地位,医生的指导当然也必不可少!期待每一位患者都有专业医生为你保驾护航!
杨雪阳医生的科普号2025-08-0465
0
3
-
正常血糖要控制在多少
胡嘉禄医生的科普号2025-08-04250
0
3
-
空腹血糖比餐后血糖还高!这些情况你考虑过吗?
很多糖尿病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不是吃饭后血糖应该更高吗?为什么我的空腹血糖反而比餐后血糖还高?其实,这种情况在糖尿病人群中并不少见,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可能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怎样的?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10小时后,早餐前测得的血糖值,可反映夜间用药效果及胰岛素分泌情况。正常范围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从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得,应<7.8mmol/L。值得注意的是,60岁后血糖调节能力下降,每增10岁,空腹血糖升高约0.11mmol/L,餐后血糖升高0.44~1.11mmol/L。一般来说,餐后2小时血糖会比空腹血糖高,因为吃饭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被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升高。之后,胰岛素帮助身体把葡萄糖运送到细胞中,血糖逐渐下降。但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空腹血糖高于餐后血糖,就可能要警惕一些特殊情况了。7大常见原因,你属于哪种?(附应对策略)1.胰岛素抵抗:身体对胰岛素“没感觉”如果你的胰岛素作用变差,即便胰岛素分泌正常,身体细胞也不容易利用它来降低血糖,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种情况更常见。这时,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加,帮助控制了餐后血糖,但夜间或清晨血糖仍然偏高。对策:?控制体重,适当减肥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加强运动,比如餐后散步30分钟2.胰岛素分泌迟缓:身体“慢半拍”有些患者的胰岛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的高峰出现在下一餐前,导致空腹血糖比餐后血糖高。对策:?合理用药,如二甲双胍或促胰岛素分泌药物(需医生指导)?少食多餐,避免胰岛素分泌错配3.降糖药作用不匹配不同的降糖药作用不同,有的主要控制餐后血糖,有的作用在空腹血糖。如果你的降糖药只控制了餐后血糖,而空腹血糖没有管理好,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对策:?监测6次血糖(三餐前+三餐后),需要和医生讨论是否调整药物4.“黎明现象”:清晨激素作怪有些糖尿病患者早晨起床时血糖升高,不是因为吃了什么,而是体内的“升糖激素”在作祟(如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这些激素在凌晨分泌,导致清晨血糖升高,而餐后血糖可能正常。对策:?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CGM)观察晚间血糖变化,若夜间血糖平稳但清晨上升,可适当调整晚餐饮食,避免高碳水摄入。5.“苏木杰”效应:“反弹性高血糖”如果夜间发生了低血糖,身体会自动启动“反击”机制,释放大量升糖激素,导致清晨血糖飙高。对策:?使用CGM监测夜间血糖,调整晚餐或睡前加餐,避免夜间低血糖,减少血糖反弹风险。?避免睡前胰岛素或降糖药剂量过大6.饮食与运动的影响如果餐后吃得少,或者运动过量,血糖会快速下降,造成餐后血糖低于空腹血糖。对策:??合理搭配饮食,避免低血糖?适量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引发低血糖7.其他疾病影响糖尿病胃轻瘫、肝病、胃切除术后,甚至熬夜、劳累、失眠,都会影响血糖调节,使空腹血糖高于餐后血糖。对策:??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治疗原发病,控制血糖波动?合理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
廖渝医生的科普号2025-08-0459
0
0
-
这些“伪粗粮”让血糖飙升,很多人不知道还在天天吃!
转自央视新闻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认知:粗粮升血糖较慢,适当吃粗粮有利于控制血糖。事实上,粗粮是个大家族,并不是所有粗粮都有控糖效果,一些粗粮甚至是“伪粗粮”,它们升糖速度比大米、白面等细粮还要快。01种类选不对,升糖速度快吃起来口感糯糯的糯性谷物,比如大黄米、小黄米、糯玉米、黑糯米等,升糖速度快。粗细粮等主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主要有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两种。燕麦、红豆等粗粮中直链淀粉含量多,直链淀粉排列很紧密,在体内不容易被分解,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小。而糯性谷物中支链淀粉含量多,支链淀粉分支多,结构相对松散,容易被消化分解,升糖速度更快。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一定要避开支链淀粉含量较多的粗粮。以小黄米为例,小黄米又称糯小米,很多人喜欢在晚餐时喝点小黄米粥,但实际上,黄米粥比白米粥升糖速度更快。如果需要控制血糖,一定不要大量喝小黄米粥,更不能只用粥当早餐或晚餐,可以先吃些干的主食再喝粥,粥不能熬太烂,同餐要搭配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如牛奶、大豆制品、杂豆、蔬菜等,还要注意把主食放在最后吃,这样对血糖更友好。02方式吃不对你吃的也可能变成“伪粗粮”在食用方式上,很多人喜欢把粗粮打成粉,然后用水冲成糊喝,觉得方便又营养。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打粉的这个环节,会让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升高。从以下表格可以看到,粗粮打粉后GI普遍升高,有些食物直接从低GI变成高GI食物。打粉前后血糖指数(GI)对比(GI<55为低,55-70为中,>70为高)所以,需要控糖的人群一定要注意这个“陷阱”。如果喜欢吃粗粮糊又需要控制血糖,则建议优先选打粉后升糖指数仍比较低的,如绿豆、扁豆等,少将薏米、黑米等打粉冲糊。冲粗粮糊时,不妨将水换成牛奶豆浆和牛奶里含蛋白质、脂肪、钙等多种营养物质,用它们冲粗粮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升糖速度,且口感和营养也更好。冲的时候,可以用一平勺粗粮粉兑150毫升热牛奶或豆浆,可优先选牛奶。03即使血糖高也不能只吃粗粮粗粮虽好,但也不要单独吃粗粮,最好是粗细搭配,粗粮吃太多容易感到不适,比如腹胀、腹痛、消化不良、反酸、打嗝等。从控糖的角度讲,粗粮和细粮最好控制在1∶1或是2∶1。肠胃功能比较好的人,可以一半粗粮、一半细粮,甚至粗粮2,细粮1。肠胃功能弱一些的人,可以粗粮占30%,细粮占70%。另外,建议将粗粮均匀地分配到一日三餐里,不要全部集中在某一餐。有些人群晚上吃粗粮后难消化,躺平到床上后可能会出现反酸,这种情况晚上可以少吃或不吃粗粮。▌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综合科普中国监制/李浙?主编/杜显瀚编辑/林湘瑜作者/于康?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审核/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央视新闻转发!让家人知道
国洪桥医生的科普号2025-08-04119
0
2
-
90%糖友不知道:空腹血糖高和餐后血糖高的降糖方法还不一样?
原创糖友圈大圣大圣糖友圈李大爷患糖尿病好几年了,一直为血糖控制不好而烦恼。他发现自己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总是居高不下,尝试了很多方法,效果却不尽人意。其实啊,空腹血糖高和餐后血糖高的原因不一样,降糖方法也有所区别。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一起往下看~一、空腹血糖高的原因及降糖方法(一)原因1、黎明现象在凌晨3点到8点期间,人体内一些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的分泌会增加,这些激素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这种情况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发生,但糖尿病人的血糖调节能力较差,就容易出现空腹血糖升高的现象。2、苏木杰现象这是由于夜间发生了低血糖,身体为了自我保护,会分泌一些升糖激素,从而使血糖反跳性升高。比如,有的糖友晚上胰岛素用量过多,导致夜间低血糖,第二天早晨空腹血糖就会很高。3、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关键激素,如果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肝脏等器官就会持续输出葡萄糖,导致空腹血糖升高。(二)降糖方法1、针对黎明现象可以在睡前适当加餐,但要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一片全麦面包或一杯无糖酸奶。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晚餐前或睡前的降糖药物剂量。2、针对苏木杰现象首先要监测夜间血糖,尤其是凌晨3点左右的血糖。如果发现夜间有低血糖,要及时减少晚餐前或睡前的降糖药物剂量。3、针对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考虑使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这些药物作用时间长,能更好地模拟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同时,也可以结合二甲双胍等口服降糖药,增强降糖效果(具体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二、餐后血糖高的原因及降糖方法(一)原因1、饮食因素摄入过多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如白米饭、白面包等,这些食物在肠道内被迅速分解吸收,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另外,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膳食纤维的摄入,也会影响血糖的控制。2、运动不足饭后缺乏适当的运动,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就会减少,血糖就容易升高。特别是对于一些久坐不动的上班族来说,餐后血糖升高的风险更高。3、胰岛素抵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导致血糖不能及时被细胞摄取和利用,从而出现餐后血糖升高。(二)降糖方法1、调整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主食,如糙米饭、全麦面条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选择低糖水果,如苹果、柚子等)、豆类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搭配,控制每餐的总热量。2、加强运动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开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强度要适中,以微微出汗为宜。一般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运动5天。如果饭后不方便外出运动,也可以选择在室内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拖地等。3、改善胰岛素抵抗可以通过增加运动、控制体重等方式来改善胰岛素抵抗。一些药物也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如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等),但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三、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对于糖友来说,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控制都很重要。不仅要关注单个时间点的血糖,还要关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HbA1c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应小于7%,但对于一些年龄较大、有并发症的糖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宽控制目标。结语空腹血糖高和餐后血糖高的原因不同,降糖方法也有差异。糖友们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降糖方案。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国洪桥医生的科普号2025-08-04126
0
2
糖尿病相关科普号

彭伯深医生的科普号
彭伯深 主治医师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
肾病内科
279粉丝5.8万阅读

于洋医生的科普号
于洋 主治医师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急诊与重症医学科
23粉丝540阅读

吴灵敏医生的科普号
吴灵敏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心律失常一病区
8268粉丝3.5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谷君 副主任医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 156票
甲亢 46票
甲减 45票
擅长:内分泌高血压,肾上腺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性腺等疾病 -
推荐热度4.9励丽 主任医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 125票
肥胖症 37票
高脂血症 2票
擅长:擅长怎样预防与筛查糖尿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坚持糖尿病人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坚持糖尿病人体重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实行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再定合理方案。擅长各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肾上腺、垂体疾病等各种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尤其在肥胖治疗,是宁波市肥胖俱乐部的创始人。在妊娠糖尿病及妊娠甲状腺疾病上也有很多临床经验。 -
推荐热度4.9杨建梅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内科
糖尿病 95票
甲亢 32票
甲减 18票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甲低,难治性高血压,擅长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个体化治疗,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并发症)